吴文宝借夕偷光  坟场出模范校长(上)

吴文宝借夕偷光  坟场出模范校长(上)

14.03.2020文 | 观火编辑

吴文宝深受学生爱戴。

 

我们总是称呼教师为“人类灵魂工程师”,因为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们,更能通过他们的身教言教,成为父母以外影响我们至深的人。

曾经,在很多学生的眼中,他是一名铁腕校长。当然,不少学生在学校时很怕他,但毕业后投身社会,却总会想起这位严师。这一期的《铿锵人物》主角,就是曾被称为“铁腕校长”的模范校长拿督吴文宝。

他曾先后于2007年及2009年,荣获教育部颁发“DG52级卓越校长奖”及“DG54级卓越校长奖”;2012年荣获大马教育部颁发“卓越服务奖”,更于2013年荣获槟州东北县教育局及槟州教育局颁发“模范校长奖”。

由于积极为国民型华文中学争取权益,且为杏坛培育了不少年轻后进精英,教总于2016年11月6日颁赠“第八届沈慕羽教师奖”荣衔予他,以资表彰。2017年,他更获槟州元首封赐DSPN拿督勋衔。

就算目前已不在杏坛作育英才,但他仍然活跃于教育界,身兼大马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署理主席、槟城恆毅董事会总务,以及槟城中正学校暨正中中学赞助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副主席等职。

吴文宝校长接受《观火》专访

无水无电 墓碑相伴

从小就住在坟场旁的他,苦过穷过也熬过。以前老师问他和同学们住哪里时,他总会说:“坟墓”,结果被老师骂了一顿,因为坟墓应该是埋死人的地方,而不是活人居住的地方。

更确切一点,吴校长的老家是在坟墓旁的一条小路,但他从小长大的环境确实是与坟墓相伴,而且还在他的童年回忆里占了很重要的比例。

那时候,一家十口挤在一间没有水源也没有电源供应的茅屋内,一家靠着山水和煤油灯度日。山水是用槟榔椰子盛装和接驳,而检查水源是否干净,是他每一天的工作。

在60年代,接驳电源需要给钱,所以吴校长的家里当时都是使用煤油灯和别人在清明时用剩的蜡烛。为了节省,他一家人要在8时左右就入睡,更遑论想在夜里读书。

因此,他必须争取有阳光的时间读书。当天色在傍晚6时许开始变暗时,他为了省钱,就会跑到坟场借着夕阳的余辉来读书,毕竟坟场地势比较高,哪怕只是多一小时的时间也好,那他每天就多了一小时来阅读。

吴校长这个60年代版的“凿壁偷光”习惯,一直持续到中五,就连他的弟弟也是这样。尤其是他很爱阅读,家人朋友甚至笑言:你读书时,有很多灵界朋友在旁保佑你。

掌校期间,吴文宝常接受各大媒体专访。

咸鱼配饭 自强不息

由于坟场平日空旷无人,所以吴校长除了养成趁着日落前在坟场阅读的习惯外,还习惯了大声背诵。他忆说,自己当时的记忆力的确很好,什么都能背诵,甚至连文章内的标点符号也能背起来。

直至中学时期,政府推行乡村发展计划,而他的家里趁着猪价不错而把一直养着的猪只卖了好价钱,再把这笔钱用来装电灯柱。当时从大路到他家需要三支电灯柱,政府负担一支,他家需负担两支的费用,那才结束了他家无电的日子。

出身贫寒的他,尽管家庭经济随着一家努力挣钱而渐入佳境,但却也让他训练出吃苦耐劳的个性,而长辈们的身教言教更是让他终身受用。

“我母亲会拿我们种的菜去卖,有时候卖得不好,就会拿一角钱买咸鱼,那就是我们的一餐。我家里是吃稀饭的……我印象非常深刻:我祖母会用筷子碰一碰咸鱼,然后吃很多口饭,然后再碰一下咸鱼的同一个地方,又继续吃很多口饭……”

他祖母会这样吃,是为了把食物留给孩子和孙子们。如果有天挣得比较多,那母亲就会买一块钱的肉,然后煮一大碗的汤当一家大小的三餐。活在那个没有山珍海味的贫瘠年代,他母亲和祖母分别活到92岁和90岁,她们那一代都是这样熬过来的。

吴文宝非常注重课外活动。

期待清明挣外快

吴校长的母亲不仅把最好的食物留给了孩子们,也用身教言教肥沃了他们的人生。“小时候我们常给人欺负,我就立志一定要好好读书,那以后我就可以报仇了。但我母亲告诉我:把书读好了,你就可以搬离这个地方,不再给人欺负了。”

可见母亲给他的教育是积极正面,而不是充满仇恨的。也因此,母亲让他知道:读书才能改善生活。不仅于此,就算再穷,母亲也会帮助比他们家更需要帮助的人,以及“得人恩果千年记”,要时常惦记曾经受过别人的什么恩惠,待有机会时一定要回谢对方。

自小居住在坟墓附近,不仅让他养成了大声背诵和借光阅读的习惯,其实也对他的人生有着很大的影响。

“我相信,一般的小孩每年最期望农历新年,因为有红包拿。但是我们穷、亲戚都穷,红包只有两角钱。我拿最大的红包,也是外婆给我的两块钱。”每年的农历新年,他拿的红包也只有那三五个。

因此,对他而言,最期待的反倒是清明节。他记得,三四岁懂事以来,清明节就有很多不同的糕点和食物,一些人拜祭后不仅会给他们糕点和食物吃,一些在拜祭后还会给他们一两角钱。有得吃、有点钱挣,难怪他会那么期待!

恒毅中学的成绩已经是有口皆碑。

墓碑藏学问知识

当时,他的叔叔是替人扫墓、为墓碑上漆,但由于叔叔没有受教育,就只是跟着墓碑上的字来填满。一直到吴校长六七岁时,他就开始协助叔叔。

后来受教育后,他才从中学习了不少学问。比如墓碑上一定会刻上籍贯,也通过墓碑上的字来分辨往生者的性别等。

他记得,每写一个墓碑可以赚取三角钱,当时卖一粒木瓜才赚两角钱,如果写得好,一些家属还会打赏一块钱呢!结果,一个清明节下来,他就能赚上百多块。

要知道,当时百多块就能买一辆脚车,可见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呀!靠着每年清明节用劳力来赚外快,他和弟妹就赚了不少钱,为家里添购一些日用品和家电,先后买了脚车、冰箱和收音机等。

除了替人扫墓、为墓碑上漆,他们还为一些人“寻墓碑”,这也需要一些技巧。只要知道籍贯,就先排除其他籍贯,然后再确定性别和姓氏,以此类推。

 

纪律和学生的自律是吴文宝非常注重的一环。

慎终追远莫忘根

意想不到的是,这些学问也对他日后的职业有些帮助。1994年到槟城恒毅中学出任学生事务副校长时,他就想到校刊乃国民型中学的特色之一,所以建议出版校刊和毕业刊二合一的刊物。

惟,遗憾的是,那一年的刊物并没附上学生的籍贯,因为学生们大部分根本写不出自己的籍贯。从那时开始,他就告诉学生们清明时一定要去看祖父和曾祖父的籍贯,记录下来,毕业时就可用上。

他认为,校刊和毕业刊是国民型中学的特征之一,正如他在掌校恒毅期间推行的“扎根本土,放眼全球”的宏愿计划,根若要扎得好,对祖籍的认识非常重要。

他说,中华文化和坟场文化其实一样,学校教育应该要贯彻祖辈的教诲和认知,毕竟生老病死是必然的,而祖籍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根。

这也是他父亲对几个儿子的坚持。就算吴校长自小的成绩优异,友人们建议他父亲将他转入英校,但他父亲仍然坚持:华人读华校、潮州孩子就该送去潮州学校(韩江小学为潮籍先贤所创办),那才会知道我们祖先的字。

预告:那拿督吴文宝校长如何从“铁腕校长”变成“模范校长”呢?下周六,让我们继续跟着他的步伐,走入历史隧道。

ADVERTISEMENT

本周热门
精选文章

延伸阅读